(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展开剩余77%(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
这卷是赵秉忠参加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公元1598年)科,殿试的答卷,获一甲一等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卷原件。次卷曾是赵秉忠后裔视为“传家宝”,1983年,青州市文物管理所魏振圣,先后登门二十四次,苦口婆心劝说,最终赵秉忠后人赵焕彬被打动,将此卷捐给了博物馆。1991年,该卷被盗走,所幸最后成功追回。如今已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历史仅存的状元卷,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卷长268厘米、高47.6厘米,保存完好,共19折册页,前一部分是作者前三代的简历,后一部分是正文,全文共2460字,用一厘米见方的馆阁体小楷写成,每个字大小一致,无一误笔,其核心内容为兴邦治国的切实对策。在卷首,有明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亲笔书写的“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卷尾则有大学士及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九位阅卷官和一位印卷官的官职及姓名。历史记载,该试卷的作者赵秉忠考取状元时,只有25岁。
殿试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由皇帝主持,答卷时间限一天,日出出卷,日落交卷。要做到用毛笔手写2460个字没有一处错误,即便抄一遍也非易事,更何况需要现场构思、打草稿、誊写……足见状元的含金量。
赵秉忠,字季卿,明万历元年(1573年)生,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潍坊)人,官至礼部尚书。明天启六年(1626年)逝世,崇祯年间加赠太子太保。这部状元卷是赵秉忠利用职务之便利,辞官时带走的。
赵秉忠的“台阁小楷”极为精湛,完全没有呆板之弊,精谨的笔法、端严的结字以及雅隽的气韵,令人心醉,有人直呼“这才是老百姓爱看的字”。
此作起收笔严守程式、标准到位,首横藏锋逆入,行笔匀净,收笔轻顿回锋,竖画中锋直行,收笔圆润如“露珠垂落”,无明显的圭角,显官方文书的庄重。提按细微,重按、轻提显骨力,横画往往两头重、中间轻,竖画略带颤笔,较晚清机械匀整的馆阁体更显笔墨韵动
结字中正平和、端庄匀称,中宫收紧,四肢舒展,繁简得宜,通篇无拥挤或松散,展现对整齐划一与自然变化的精准把控。
同时此卷笔法无懈可击、结字中正端严,既是个人书法功力的展现,更是“士子修养”的真实流露。笔笔中锋、字字端正,暗合“修身治国”的儒家理想,超越艺术层面,成为研究明代科举文化、书法的“活化石”。
发布于:四川省旗开网-配资炒股导航-配资门户首页-证券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