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指出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刘邦的庙号并非“高祖”,而是“太祖”。他应被称作“汉太祖”或“汉高帝”,有时也可合称为“太祖高皇帝”。其中的“高”是他的谥号,而非庙号。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太祖”是开国皇帝专用的庙号,象征着最高的尊荣,而“高祖”则带有一种仿制的意味,自宋朝起便逐渐被废弃不用。
但事实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太祖”和“高祖”之间并不存在尊卑之分,它们的流行与使用主要取决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尚与习惯。
那么,什么是庙号?为什么古人需要庙号呢?
祭祀祖先是古代社会中极其重要的礼仪活动。人们常说,天子最重要的两项职责便是祭祀与征战(“唯祀与戎”)。
展开剩余78%在天子在世时,他被称为“王”或“皇帝”;然而他去世之后,后人该如何称呼他呢?直呼其名显然不妥,于是就产生了专门的称呼——庙号。庙号被写在牌位上,用于祭祀和纪念。
由此可见,庙号本质上和人名类似,都是一种称谓,只是被赋予了特定的祭祀含义。
既然是称谓,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以体现尊严和严肃,于是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命名规则。
一、“祖”与“宗”的含义
所有庙号都会带有“祖”或“宗”二字。
“祖”指的是共同的、永恒不变的祖先,子孙后代永远需要祭祀他们;“宗”则代表家族的某个分支或派系,经过数代后可以根据亲疏关系选择是否继续祭祀。
换言之,王朝祭祀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祖”,代表王朝核心的先祖,必须永世祭祀;第二类是“宗”,一般祭祀三代之后便可停止。
这一点不难理解,普通百姓祭祀先祖时,通常也是祭三代,超过三代的祭祀难以执行。
到了西汉时期,经过百余年的理论探索和辩论,最终确立了“毁庙制度”,即数代之后,部分先皇的祭祀庙宇会被拆除,他们的牌位迁入太庙,不再享有独立祭祀的待遇。
二、“祖”和“宗”的命名规则
既然独立祭祀名额有限,“祖”作为必须永远祭祀的对象,其数量必须严格控制。
一般来说,只有开国君主能被称作“祖”,其他皇帝多被称为“宗”。
不过也有两种例外情况。
其一是开国皇帝所追封的先祖。这些先祖虽被追封为帝,甚至拥有庙号,但并不享受永世祭祀的待遇。
其二是某些朝代“祖”的称号泛滥成灾。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有三个“祖”,齐、梁、陈各有两位“祖”;明朝有两位“祖”(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清朝则有三位“祖”(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和圣祖玄烨)。
三、“太祖”与“高祖”的关系纠葛
前面提到过,庙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不同于谥号那样有严格的“谥法”,因此“太祖”和“高祖”并无尊卑之分。
一般来说,这两个庙号都用来称呼开国皇帝,而“太祖”也常用作追封先祖的庙号。
二者的区别在于,“太祖”像是一种沿用百年的“商标”,几乎所有朝代都会使用;而“高祖”则显得使用随意,时间较短,给人一种“山寨”的印象。
第一个使用“高祖”庙号的是商朝的“高祖子亥”,两汉时期根本没有“高祖”这个庙号,刘邦的庙号实际上是“太祖”,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有误解。
第二个使用“高祖”的是魏文帝曹丕,第三个是被追封的司马懿。
从魏晋开始,“高祖”庙号大量涌现,且没有固定规则。有时“太祖”辈分高于“高祖”,有时则反之。
例如,司马懿被称为“高祖”,他的儿子司马昭则是“太祖”;刘裕称“高祖”,儿子刘义隆是“太祖”;萧顺之是“太祖”,儿子萧衍是“高祖”;李虎是“太祖”,而他的儿子李渊则是“高祖”。
五代十国以后,“高祖”这一庙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陈友谅曾使用过它。包括陈友谅这样的割据者和少数民族政权,历史上共计有25人使用过“高祖”。
在统一的大一统王朝中,仅隋文帝杨坚和唐太武帝李渊两位皇帝使用了“高祖”这一庙号。
而使用“太祖”庙号的君主多达49位,几乎是“高祖”数量的两倍。
发布于:天津市旗开网-配资炒股导航-配资门户首页-证券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