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致富的人们可谓富足无比,享受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桌上常有美酒佳肴,身边则有娇媚的小妾相伴,其生活之滋润不言而喻。在这样的安逸环境中,谁还会心生叛乱之念呢?造反的风险极高,成功则可一飞冲天,而失败只会自取灭亡。富人们不屑于参与这样的冒险,反倒是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因饥饿和困苦压迫倍感无奈,失去生活的希望,全家活活饿死的悲惨景象屡见不鲜(就像朱元璋的经历一样)。在绝境中,他们宁愿冒险造反,以求一线生机和富贵。
在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老百姓的反抗始终触及一个核心问题——土地。土地对于他们而言,是生存的根基,众人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宁愿为此拼尽全力。对于老百姓来说,土地便是他们的命根子,一旦失去土地或因沉重的税负而崩溃,他们只能消极等待死亡。因此,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发起反抗以争取生机。而商人则处于另一境地,他们的命运并不与土地绑在一起。虽然商人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显赫,但他们的生活条件却相对优越。
展开剩余61%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商人大多不会陷入生死攸关的境地。而更为重要的是,自宋朝以来,商人逐渐开始渗透进朝廷,或与官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明清时期,富有的商人还会为自家的孩子在朝中谋得官职,朝廷需要资金时更是可以通过“买官”的方式与商人合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商人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明朝则是这一趋势的一个典型展现,文官集团所代表的广大地主和富商阶层拥有海量的土地与财富,却并不负担税收。每当帝国财政紧张之际,大多数税负便落在了本已困苦不堪的自耕农身上,压得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此外,明末天灾频繁,这种困境又加剧了农民的反抗意图,可以说,农民的起义正是被文官集团所逼迫而成的。然而,文官集团的贪婪最终也导致了他们的自取灭亡,李自成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多文官家族在他的进攻下满门抄斩。而后,满清的入侵又将他们数百年的积累一朝掳掠一空。
在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现象愈演愈烈,众多土地被掌握在地主和大商人手中。事实上,在明朝,大部分的富裕地主其实也是大商人。他们握有大量土地与财富,而无数自耕农几乎一无所有,生活在饥寒交迫的境地。这些自耕农在压力下沦为佃户,辛勤劳作却所得的仅仅够勉强维持生计,这种无奈的情绪一旦累积到临界点便会引发暴动。
在李自成即将攻入北京之际,崇祯皇帝做出了一件凡人难以理解的事情,那就是将皇宫里所有女性亲属一一杀掉,包括心爱的女儿。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崇祯为何要做出如此绝情的举动?虽然原因难以启齿,但他不愿看到儿女沦为敌人侵犯和侮辱的对象,因而掩面将她们了结。完成这一切后,崇祯回到了大殿,希望能见到曾与他共绘大明前景的文武百官,然而他原以为坚定不移的臣子却个个销声匿迹,尽皆无踪。
可见,文官集团的自私自利不仅毁灭了这个帝国,也最终吞噬了他们自己的命运。我们应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方能清楚兴亡之道。
发布于:天津市旗开网-配资炒股导航-配资门户首页-证券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