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巨头丰田、本田与奇瑞签订发动机供应协议的背后,是中国发动机技术的巨大进步,也是全球制造业格局重构的缩影。
2025年8月22日,日本汽车巨头丰田、本田与奇瑞签订发动机供应协议,决定进行大规模采购奇瑞发动机。很多人欢呼中国制造业终于崛起,甚至调侃日本这是“打不过就加入”。
然而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很多高端制造业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发动机。作为制造业总量第一的大国,在高端发动机领域还与欧美日存在不小差距。
01 商业决策,日系的务实选择
从商业角度看,日本车企采购奇瑞发动机纯粹是务实选择。采用奇瑞发动机后,单台卡罗拉动力总成成本直接下降1.2万元。
在年产能120万台规模下,这一举措可为日系车企创造144亿元利润,而产线改造成本仅为自主开发的1/3。
展开剩余80%02 技术突破,热效率达48%
奇瑞的发动机技术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2025年9月13日,奇瑞龙山试验中心,一台代号为鲲鹏天擎的发动机成功点火,热效率高达48%。
这款发动机采用了26:1超高膨胀比(普通发动机仅10:1)、双曲三联动机构、35%EGR率和绝热涂层技术等黑科技。意味着消费者花100块加油,能有48块转化为实际动力,只有52块“白烧”,相比传统发动机,同样一箱油能多跑近100公里。
03 差距仍在,耐久性与实测性能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进口高端发动机?我们不是造不出高端发动机,而是造出的发动机能否几十年如一日稳定工作,这才是关键之处。
国产48%热效率是实验室稳态数据(1500rpm固定工况),而丰田41%基于WLTP动态测试,更贴近真实路况。在极端环境下,国产发动机功率波动可能达到±15%,而丰田在安第斯山脉5000米海拔仅衰减7%。
耐久性方面,目前还没有显著证据能够证明国产发动机能够胜过丰田。国产发动机质保从8年/20万公里提高到10年/30万公里,但高负荷故障率仍是丰田的1.8倍。
04 航空发动机,更大的差距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我们与欧美的差距更为明显。2025年5月,美国突然宣布暂停向中国出口C919客机配套LEAP-1C发动机。
LEAP-1C发动机是美国通用电气和法国赛峰集团联合研发的高性能涡扇发动机,专为C919量身定制。虽然禁令在两个月后解除,但这一行为暴露了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对外技术依赖的现实问题。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要研发一款航空发动机并实现批量服役绝非易事。必须确保其数万个零部件在各类工况下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中稳定、安全、高效地协同工作。
05 精密制造,机床工业的支撑
高端发动机制造离不开精密机床的支持。浙江震环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一款今年自主研发的五轴联动车削中心,因为精度高、智能化等优点,订单不断。
震环机床集团的技术总监宋春燕坦言:“只有我们自己去研发,把这个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上,才不会被国外卡脖子。包括高端的机床,现在国内做得越来越好。我们也会向国外的设备看齐,努力去追赶国外一些先进厂家的精度。”
震环机床集团在浙江玉环与江苏南京有两大制造基地,主要产品有数控车床、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机床、自动化产品等。震环机床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美国、德国的研发中心进行深入合作及联合开发。
06 全球顶尖,发动机巨头的技术积淀
通用电气1919年就开始涉足涡轮增压领域,凭借在汽轮机叶片、涡轮和热端技术方面的积累,建立了通用电气航空分部。1941年,美国陆航责令通用电气仿造英国惠特尔爵士的喷气发动机设计,通用电气的涡轮增压团队很快研发了GE1-A。
如今GE的航空发动机年营业收入达260.3亿美元,其推出的GE90-115B是世界上推力最大的航空发动机,推力是GE第一台发动机的90多倍。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是欧洲最大的航空发动机企业,市场占有率仅次于GE。20世纪60年代后期,罗罗公司开发出喷气发动机RB211一举成名,其遄达700发动机是空客A330飞机的最主要动力系统,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
日本发动机公司J-ENG近期宣布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全尺寸商用氨燃料电池发动机,标志着航运业脱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在百分之九十五的氨燃料混合燃烧比例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可减少百分之九十以上,且经排气处理后几乎无氮氧化物排放。
07 自主创新,中国发动机的未来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航空工业早已启动“备胎计划”。长江发动机CJ-1000A于2023年完成全部适航试验,其推力达13.5吨,涵道比9.3,整体性能与LEAP-1C处于同一梯队。
更关键的是,国产发动机采用主动间隙控制等创新技术,高压涡轮前温度较进口型号降低50K,理论寿命延长30%。
国家已经建立起完整的航空发动机产业体系,这是追赶的基础与前提。假以时日,当中国成为世界航空发动机产业的中心,亚洲各国的配套产业将围绕中国延展出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目前,中国民航局正在建立的“适航审定技术体系”,已获得老挝、尼泊尔等17国认可。
2023年与俄罗斯联合发布的《民用航空器适航技术共同要求》,标志着非西方适航体系开始成型。
国产发动机的发展路径,让人想起中国高铁的逆袭:早期引进德日技术时,国产化率仅30%,但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战略,最终催生出“复兴号”完全自主技术体系。
未来当CJ-1000A发动机完全成熟,C919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后,中国大飞机进军欧美市场将不再是梦想。
发布于:江苏省旗开网-配资炒股导航-配资门户首页-证券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