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假期,“鸡排哥”李俊永无疑是顶流。
有平台数据显示,因“鸡排哥”而火热的景德镇整体旅游订单量增长近40%,五星级酒店订单人次同比增加近30%。可以说,他凭一己之力把本就热门的景德镇文旅热度又抬高了一个层级。
随着长假落幕,人潮逐渐散去,一些“担忧”和“反思”的声音也冒了出来,听着很熟悉,大意也很相似:流量怎么成“留量”?网红怎么能“长红”?
这份担心,不难理解。毕竟,这些年来,人们已经在文旅方面见证了太多热点人物和现象,一朝火爆即泼天富贵,一旦过气即无人问津,甚至有的留下一地鸡毛,这就难免会让人觉得,流量游戏不应该就这么草草收场,似乎总得留下点持续效应或副产品,否则不是“白火了”?
但我觉得,如果一味这样想,多少有些一厢情愿。某种意义上,希望流量“常驻”,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道理并不复杂,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常常过载,人们的注意力本就有限,一方面追求新鲜刺激,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审美疲劳,这就决定了任何热点都有其生命周期,甚至有些瞬时热点天然就和“长红”互斥。关注来去匆匆,流量潮起潮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网络规律。
很多所谓的“网红”现象,本身也不是奔着“长红”去的。其底层逻辑和一些网红店的商业模式颇为类似。表面上看,一些店铺红得快凉得也快,看似“打一枪换个地方”,其实背后很可能是同一个商业主体,其追求的不是要做“一招鲜吃遍天”的百年老店,而是要有持续迭代的新创意、新体验,通过快速反应满足不断变动的市场需求。
所以说,地方文旅热点能在一段时间内收获大众的注意力,做好该做的事,赚到该赚的流量,体面退场,优雅告别,不仅不是失败,反而已是巨大的成功。
但是,从社会心态和舆论反应来看,显然大部分人还无法做到如此“超然”。或者说,人们已经很习惯并懂得如何迎接流量的到来,却还没太做好准备如何面对流量的离去。
从既往案例来看,常常是一个热点现象刚冒出来,各种造梗造势立马迅速跟上,地方政府也深谙此道,已能快速形成一套完备的应对保障和支持方案,甚至有时跑在了热点发酵之前,线上线下互动,可谓相当纯熟有效。但当流量慢慢退去,仍不可避免陷入某种焦虑情绪,似乎不把流量每分每毫“吃干榨净”就是“失职”。
由此可进一步探讨的是,一些地方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流量“增量”?是否下意识认为面对流量“总得做些什么”?是否不自觉陷入了某种对热点的“过度反应”之中?
在流量这件事上,“鸡排哥”本人倒是比很多局外人更淡定。走红后,他表示自己并不担心流量的撤退,“流量没来之前每天正常工作和生活,流量走了,也会回归到正常的工作状态当中。”他还表示,自己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件平凡的事,不会刻意追求流量,自然也就没有过气一说。
当然,能够心平气和看待流量,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且强势围观之下的“动作变形”也往往难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多些思考:有时不妨跳出“流量-留量”“网红-长红”这套逻辑框架,用更为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关注度本身。
流量未必是洪水猛兽,但也未必是救命稻草,不必对其不屑一顾,也不必将其捧得高高在上。更何况,如今的流量背后,除了来自热点本身的价值,也混杂着算法推荐机制的结果,甚至还不乏人为操纵炒作的个案。能够自信地迎接流量的到来,也能坦然地面对流量的离去,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或许是一种更为健康和成熟的流量观。
其实,比起对地方的流量带动,我更关注“鸡排哥”本身境遇的改变。对他来说,这个国庆假期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段惊奇之旅,但终究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烟火日常中去。据媒体报道,如今他已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摊位上也装了空调,工作环境得到改善,经营似乎也正走上正轨。
无论如何,这是令人高兴的事。祝愿“鸡排哥”越来越好,无论流量在与不在。
旗开网-配资炒股导航-配资门户首页-证券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